在被譽為“亞洲花都”核心產地的昆明市晉寧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全國鮮切花十枝有七枝來自云南,云南鮮切花十枝有七枝出自晉寧。”這片土地,是無數花農夢想生根發芽的地方。張良和他的花卉合作社,正是在這里,從一個傳統花農蛻變為帶動一方鄉親致富的領頭雁。
困局——花田里的“土壤之困”與融資之墻
晉寧昆陽的張良,如今是頭頂“全國勞動模范”“云南省勞動模范”“云南省科技特派員”光環的新型職業農民代表。但時光倒流,他的創業路也曾布滿荊棘。
早年,他守著80畝花田,采用有土栽培種植方式從事玫瑰鮮切花種植。然而,這條路越走越窄:病蟲害頻發、土壤板結硬化、養分失衡……這些問題像無形的枷鎖,牢牢困住了花卉的品質和產量提升。張良深知,產業升級刻不容緩——必須對現有種植基地進行升級改造。
藍圖已繪就,現實卻冰冷:合作社缺乏銀行認可的抵押物,融資的大門對他緊緊關閉。望著亟待升級的花田,張良陷入了深深的焦慮,產業轉型的夢想擱淺在現實的灘涂上。
破局——300萬“及時雨”,澆灌三次產業飛躍
轉機在2018年的云南花博會上悄然降臨。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張良走到了云南農擔的宣傳展臺前。聽完他的訴說,公司業務團隊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蘊含的潛力。團隊迅速行動,深入張良位于晉寧區烏龍村的種植基地,實地考察規模、評估技術、研判前景。在缺乏傳統抵押物的情況下,采用“信用反擔保”方式聯合當地銀行為其擔保了首筆至關重要的300萬元貸款!這筆資金,如同久旱逢甘霖,瞬間激活了產業升級的引擎。
300萬元,只是起點,更是云南農擔長達七年持續護航的開端。截至目前,通過多次解保和續貸,累計800余萬元的擔保支持,精準助力合作社實現了三次里程碑式的飛躍。
2018年,首筆資金到位,晉寧區首個玫瑰花無土栽培標準化示范基地拔地而起,一舉突破技術瓶頸,奠定了產業升級的基石。
2020年,在云南農擔擔保支持下,全省首個“花農入股+連片流轉”模式的60畝鮮切花綠色高效生產基地建成;創新的“農戶參股+規模經營”機制,讓產業發展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2025年,生產設施完成智能化改造,二氧化碳智能環境調控系統投入運行,花卉培育正式邁入“數字化精準管控”時代,核心競爭力得到質的飛躍。
蝶變——百花齊放,聯農帶農織就“共富網”
有了穩定的資金支持,張良的花卉產業就像裝上了強勁的“引擎”,駛入了發展快車道。曾經80畝的“小天地”,如今已拓展成440畝的“大莊園”;年銷售收入從1000多萬元一路飆升至7000多萬元,翻了7倍多;種植方式也徹底告別傳統有土栽培,全面擁抱無土栽培新技術。鮮花的品質和產量更是實現了飛躍。優質花占比從30%提升到52%,畝產從10萬枝增長至17.9萬枝。
張良合作社沒有獨享成果,而是織起了一張惠及鄉鄰的大網。通過構建“農戶+合作社+種植公司+技術公司+貿易公司+示范基地”的立體化發展模式,成功帶動236戶社員種植鮮切花2100畝,為1000多名周邊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社員戶均年收入達到20萬元,年度分紅總額超過400萬元。實實在在的收益,讓鄉親們的日子如同盛放的鮮花,越過越紅火。
【小編手記】
從困守傳統種植的“單打獨斗”,到引領產業升級、帶動千戶增收的“百花齊放”,深刻印證了財政金融協同支農的強大力量,展現了農擔“活水”精準滴灌田間地頭,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未來,云南農擔將繼續深耕沃土,護航“云花”產業向標準化、智慧化、品牌化邁進,讓這朵高原特色農業的“致富之花”,在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中綻放得更加璀璨奪目。
供稿:昆明專營中心 蔣赟
編輯:思昂傳媒 呂曉娟 王銳
一審:昆明專營中心 蔣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