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除去種植成本,農民不賺錢還倒貼錢。現在村里每年咖啡總產量達到了4000多噸,2023年產值超過了1.3億元,2024年產值接近2億元。”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黨總支書記王加維說。“過去因為咖啡價格低,不劃算,我們很多咖農都棄管,熟了也懶得去采。現在一到采摘季,大家都搶著來采咖啡。”臨滄的咖農這樣說。
如今,走進云南各大咖啡產區,從“錢難賺”到“錢包鼓”的案例比比皆是。這一變化就發生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這幾年。以云南咖啡廠、愛伲、中咖、景蘭等為代表的咖啡加工企業加強精深加工,逐步改變了云南以生豆進行交易的市場局面,推動云南咖啡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咖啡產業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鄉村產業怎么富農?云南用咖啡、水果、蔬菜、花卉等一個個高原特色產業發展故事回答了這一問題。沖刺過渡期,高質量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讓農民更大程度享受產業發展的紅利成為重中之重。
拼產業 做好資源轉換大文章
培育壯大鄉村富民產業是激活縣域經濟活力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舉措,對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
發展鄉村產業,云南聚焦從資源到產品,做好資源轉換文章。
云南,地處全球咖啡黃金種植帶,高海拔、晝夜溫差和豐沛降水孕育了小粒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酸”的鮮明風味。脫貧攻堅期間,云南把咖啡產業列為重點打造的高原特色產業。進入過渡期,云南咖啡逐步成長為自主自控的特色產業。憑借產地優勢,云南積極以“變”尋“機”,確立了以精品咖啡為引領,著力提升云南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大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實現云南咖啡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思路。
2021年,云南咖啡價格首次實現高于紐約國際期貨價。2024年新產季開始,全省生豆收購價已達每公斤45元,同比上漲21%。云南精品咖啡也開始擁有較強的自主議價權,部分品質較高的精品豆價格可超千元。
新寨村咖啡園內種植的咖啡(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有品牌才有大市場,云南圍繞實現從有優勢到有品牌不斷努力。
2024年,云南省“綠色云品”品牌目錄征集,871個品牌納入目錄管理,包含區域公用品牌54個、企業和產品品牌817個,較2023年增加95個。為促進區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強,云南深入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宣威火腿、昭通天麻和鹽津烏骨雞3個農業品牌入選2024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名單。全省累計已有7個品牌入選。
從傳統到現代,發展鄉村產業云南做好科技興農文章。
近年來,云南水果產業頻頻“出圈”。屏邊苗族自治縣從品種選育著手,從海南引進無核荔枝在玉屏鎮等地試種。目前,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平均售價遠高于普通品種。設施化程度高的云南藍莓產業成為投資藍海,澄江、蒙自等地產業欣欣向榮。孟連牛油果用高品質吸引廣大消費者,改寫了“牛油果靠進口”的歷史。如今,鮮果產量占全國的80%以上,成功替代了國內15%的進口牛油果份額。
屏邊荔枝 屏邊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過渡期以來,云南按照發展產業規劃先行的原則,全面梳理盤清農業資源分布,以制定實施《云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云南省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規劃為工作總抓手,配套出臺“茶十條”“咖六條”等一系列契合產業發展、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支持措施并持續更新完善,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立體式政策支撐體系,有效促進全省高原特色農業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6846億元。茶葉、鮮切花、堅果、咖啡、中藥材、煙草、天然橡膠等優勢產業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居全國首位。農產品出口額達到191.7億元,連續多年位居西部省份第一,水果、蔬菜出口額分別位居全國第二、第四。
鼓錢袋 讓農民共享產業紅利
彌渡縣大荒地村以政策、資源稟賦、立體氣候等優勢,吸引大理耘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落子布局。企業深耕蔬菜產業鏈的同時,創新推廣“3582”新型深度綁定聯農帶農模式。“該模式就是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農戶,銷售收入扣除農戶流轉土地租金、回購大棚費用、企業投入品成本后,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取3%,合作社提取5%,最后剩余部分80%分給農戶、20%分給企業。”公司董事長李樹春說。
在“一企一策”精準扶持下,“鏈”上各方各司其職。社員家庭農場專注標準化種植、采收、分揀裝箱。農戶真正參與到了企業的生產經營鏈條當中,實現了分工協作的深度綁定。
云南堅持把“一切為了農民增收、一切圍繞農民增收”作為鮮明導向,建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兼顧各方利益發展高原特色農業。
扎實做好典型引路,我省總結推廣了包括大荒地村龍頭企業綁合作社、合作社綁農戶的“雙綁”蔬菜產業發展模式在內的一批典型案例,推動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不斷走深走實。
孟連牛油果“334”模式,優先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每年可吸納3000名以上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年人均收入1.5萬元以上;蒙自市草壩鎮推廣“622”模式發展藍莓產業,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村群眾增收,農戶收入較傳統“租金+薪金”模式翻了一番;福貢縣把草果提質增效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草果產業涉及7個鄉鎮66個村(社區),直接帶動1.4萬戶農民群眾人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富寧縣食用菌項目共流轉土地135畝,周邊群眾平均每年到基地和研發中心務工960人次,每年務工收入326萬余元……
顆顆飽滿的孟連牛油果。陳永剛 攝
通過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云南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了農民。隨著各地產業不斷發展,聯農帶農機制不斷升級,典型案例不斷涌現。
繼續答好“鄉村產業怎么富民”之問,我省將錨定“3815”戰略發展目標,聚焦花卉“世界第一”、咖啡“代表中國”的定位,持續壯大“四個農業”,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立足點,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發力點,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突破點,把發展共享農業作為落腳點,以全產業鏈升級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品牌建設為引領,全力推動高原特色農業從“資源大省”向“質量強省”跨越,進一步壯大鄉村產業,釋放富民效應。
來源:云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