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航程波瀾壯闊,時代的巨輪永不停歇。
在我國即將勝利完成“十四五”主要目標任務,進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份綱領性文件,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動員、總部署,為未來五年擘畫了宏偉藍圖,也為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全會再次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深刻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極端重要性的深刻洞察和戰略定力。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落實全會精神,奮力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局面,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五年前的2020年底,在我國即將進入“十四五”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歷史交匯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向全黨全社會發出明確信號:“三農”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在“十四五”即將圓滿收官、“十五五”即將啟航的關鍵時刻,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又一次作出強調,既體現了我們黨在“三農”工作上一以貫之的戰略思想,更彰顯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承前啟后階段,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深遠考量。這份戰略定力,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精準把握,更是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必然要求。
必須夯實基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全局大局,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質量、成色乃至成敗。“十四五”以來,我國“三農”發展持續向好,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2024年全國糧食產量歷史性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成色更足,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成為我們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最堅實的“壓艙石”。與此同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依舊突出。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十五五”時期,夯實“三農”這個基礎中的基礎至關重要,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優先補齊補強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最大短板。
必須全面發力,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這個“階梯式遞進”是多維的,既包括時序上的先后,又涵蓋空間上的梯次,還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眾多領域的發展節奏。就“三農”工作而言,“十五五”時期要深刻把握“全面”的精髓要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糧食安全要從保產量向保能力、提效益轉變,更加注重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農業產業要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轉向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鄉村建設要從“有”向“好”升級,聚焦人居環境舒適度與公共服務便利度;農民增收要從致富向共富跨越,持續拓寬增收渠道,最終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
必須系統推進,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7%,今后10年仍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既關系到“三農”發展,更關系到擴大內需、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方面,要把該打開的“城門”打開,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科學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總之,不管是“進城”還是“留鄉”,當幾億農民同步邁向全面現代化,必將釋放出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激活巨大內需空間。
征途漫漫,唯有奮斗。“十五五”時期的壯麗畫卷即將徐徐展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其中最關乎底色、最決定成色的篇章。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始終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集中力量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前進,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