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作出重要論斷,“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這其中,統籌建立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不僅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必然措施,更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十三五”時期,我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十四五”時期,黨中央設立5年過渡期,對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經過接續幫扶,脫貧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的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這項偉大的實踐向世界證明,貧困不僅是可以戰勝的,而且是可以阻斷、不再復發的,這是中國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如何在過渡期后順利轉向常態化幫扶的新階段,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任務,這是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必須解決好的新課題,需要我們慎終如始扛穩責任,統籌建立好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
要著眼于“穩”,建立和完善常態化幫扶政策體系。實踐證明,無論是14億多人口共同邁入全面小康,還是5年過渡期的接續幫扶,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脫貧地區的底子還比較薄,基礎還比較弱,一些農民群眾返貧致貧風險將長期存在。過渡期后,要堅持“大穩定、小調整”。要穩住政策,保持財政投入、金融支持、資源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政策總體穩定,幫扶不是“到期就撤”,而是實事求是,繼續為需要幫扶的防止返貧致貧對象和欠發達地區提供有力支撐。要穩住機制,繼續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也要堅持下去,確保工作不斷檔、力度不減弱。
要發力于“精”,不斷提高監測幫扶的時效性精準性。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最重要的經驗就是“精準”。過渡期后,建立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更需要精準發力。對遇到重大疾病、自然災害等突發困難的,要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精準施策、及時紓困,不讓他們“漏”一個;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要通過社會救助等措施兜住基本生活,不讓他們“掉”下去;對有勞動能力的,要強化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等開發式幫扶舉措,創造條件幫助他們勤勞致富,支持他們“趕”上來。總之,要讓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越過越紅火,共同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
要立足于“進”,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發展中的問題要靠發展來解決,欠發達地區農民群眾奔向幸福生活的金鑰匙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把產業幫扶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最大抓手,對于已經培育形成的幫扶產業,該鞏固的鞏固,該升級的升級,該盤活的盤活,該調整的調整,既不能“新官不理舊賬”,也不能“盲目輸血”。要通過當地主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讓農民群眾真正融入產業鏈條,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要高度關注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問題,不斷調整就業引導、就業培訓的精度,在新業態、新模式中吸納更多農民群眾就業,不斷激發內生動力。要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夯實欠發達地區發展基礎。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讓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接續奮斗,向人民、向歷史遞交一份消除貧困、共同富裕的優秀答卷,為中華民族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夯實堅不可摧的發展根基。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