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專列一條部署“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指明了實踐方向。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打造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承載著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十四五”期間,我國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公共服務持續優化,“村字號”文體活動遍地開花,一個個風貌各異、活力滿滿的村莊閃耀希望的田野。但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城鄉發展差距依然存在,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展望未來,即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仍將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他們的生活質量、發展機會與精神面貌,直接關系國家現代化的成色,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十五五”時期,必須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加快補短板、提質效,為全面現代化筑牢堅實根基。
要創造優質宜居的生活空間,提升鄉村生活品質。什么樣的生活空間才稱得上“優質”?一方面,要有鳥語花香的詩意棲居。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以釘釘子精神解決好農村改廁、垃圾圍村等問題,守護好鄉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悠悠鄉愁;另一方面,要有一應俱全的設施服務。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推動水、電、路、氣、網以及現代物流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逐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要打造富有活力的生產空間,壯大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是農民安居的家園,也是產業發展的熱土。只有產業興旺起來,才能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更多流向農村,鄉村才有活力、有人氣、有奔頭。要立足農業農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農民能干的盡量讓農民干,企業干自己擅長的事,加快形成企業和農民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讓鄉親們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錢賺。
要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空間,涵養鄉村文明新風。鄉村不僅是地理空間的集合,更是情感相依、文化相承的精神家園。建設和美鄉村,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走鄉村善治之路,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廣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有效治理方式,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矛盾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要鑄精神文明之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增加更多富有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產品供給,不斷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我們要建設的和美鄉村,既有自然生態之美,也有人文精神之魂;既有產業興旺之實,也有文化繁榮之豐;既有現代設施之便,也有鄉風民俗之淳……這是一項目標多元、內涵豐富的長期任務,也是一項覆蓋面廣、系統性強的復雜工程。回望20多年前,浙江“千萬工程”從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入手,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由點及面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為我們提供了生動樣板、積累了寶貴經驗。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完善鄉村建設實施機制,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要始終堅持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回應農民訴求,在穩扎穩打、久久為功的實干中,把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化為現實。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站在“十五五”規劃開局的新起點,我們要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務實的舉措、更加昂揚的干勁,一筆一畫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圖景,讓繁榮的鄉村與繁華的城市交相輝映,共同奏響強國建設的時代樂章。
作者:農民日報全媒體評論員